精神科医生的使命:和你一起破地狱(子女与父母篇)
作者:香港心理衞生会教育及预防委员会召集人、精神科专科医生麦永接医生
最近,《破地狱》这部电影票房「破亿」,成为城中热话。这个话题也在我的诊症室里引起了不少讨论。
电影中的名言:「在生人里也有很多地狱!」这句话让我思考,地狱不仅存在于夫妻之间,也存在于子女与父母之间。
最近,我接触到一位母亲与女儿的故事,而故事中的女儿现在也成为了一位母亲。
女儿问医生:「你最近有看《破地狱》吗?」
医生回答:「太多病人想跟我分享,但又怕剧透,所以我早早就和家人看了!」
女儿兴奋地说:「那你有没有看到许冠文和黄子华的访问?」
当她得知我还未看时,立刻分享起来,显然是有所準备。「在第27分钟,许冠文回忆起当年创作《铁塔灵魂》的艰辛,提到他父亲不仅没有讚赏,还批评他不学无术,建议他参考唐涤生的作品。他感慨当年代的父母,儿子明明考第一,都话他只是撞彩;明明係得,却说成呢样唔得嗰样唔得, 但那个爸爸没料到万一那臭小子信以为真怎么办?」
作为女儿的病人,她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即使我考上了香港的一流名校,妈妈却总是说,她不明白我凭什么能考上这所学校,这样的话听了很多年!」
医生问:「她这样说的意思是什么?」
女儿回答:「大概是我根本不聪明,只是运气好吧?」
医生:「听到这样的话,你有什么感觉?」
女儿:「我不知道,只知道我往后穷尽一生的气力去证明我的能力和努力,但这件事一直让我耿耿于怀。」
医生:「最近你也要带你的小女儿去考小学,是吗?」
女儿:「是的,包括一些家裏附近较普通的小学和一些名校。」
医生:「如果小女儿能成功考进这些名校,你会怎么和别人说?」
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一定不会像妈妈那样说!」
医生问:「如果你和一群家长在一起,小女儿不在场,你又会怎么说呢?」
这个问题让她有些犹豫,过了几秒她说:「啊!我可能也会这样说,为什么呢?」
医生:「是吗?想一想为什么你也会这样说?」
女儿:「因为这样说听起来不会太嚣张,也要考虑其他家长的感受。」
医生:「在中国社会中,这样的对话并不罕见吧!」
医生接着问:「还有,妈妈知道你有情绪问题,她有什么感觉?」
女儿:「她当然不希望我的情绪问题和她有关。」
医生:「如果我是她,我也可能会感到非常不开心,并希望子女明白,其实我从来不要求太高,也不一定希望子女进入名校,这样的想法过去、现在甚至将来都是一样的。」
女儿鬆了一口气:「现在我似乎更能理解妈妈的想法了!」
但她仍有疑惑:「为什么妈妈的话总是这么负面,让人觉得不太舒服?」
医生:「你认为为什么?妈妈成长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女儿说:「以我有限的记忆,婆婆的说话方式也是这样,可惜婆婆现在已不在人世了!」
医生:「原来妈妈的说话方式也跟婆婆一样。」
女儿:「可能这是妈妈童年学习到的沟通方式。有趣的是,这种方式似乎也有一点「传承」。」
医生:「那现在呢?你认为妈妈可以改变吗?」
女儿:「我觉得不行,如果有,也是很少。」
医生:「你认为谁可以作较大的改变?」
女儿:「我想是我自己吧。希望情况不会一代传给下一代。」
医生:「让你整理一下我们今天的思路,我们下次再谈吧!」
亲子关係一直是无数亚洲家庭中「剪不断理还乱」的课题。在华人社会中,似乎约定俗成地认为不应该过于称讚和欣赏子女,否则孩子会变得骄傲,而不求上进。因此,父母常常指出孩子的不足,即使孩子表现出色也不提,因为他们希望孩子认同自己不够好,从而更加努力。这种缺乏正面鼓励和有效沟通的育儿方式,往往使孩子无法欣赏自己的价值,亦可能影响到子女对父母以至他人对自己的看法非常敏感。
在看似尖酸刻薄的言语中,或许只是一份不懂表达的爱。当然,有时子女会以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考到好成绩、进入名校,父母才会爱我,但这倒未必是父母的本意。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病并不罕见,但如果这些心病导致情绪或心理问题,就可能需要寻求家庭治疗师或专业人员的帮助。
在适当的情况下,我们鼓励双方坦诚沟通。然而,教育子女从来都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更何况改要变父母根深蒂固的观念和立场,有时可能徒劳无功,甚至影响双方感情。
不如尝试改变自己, 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和子女,身处「三文治世代」,不妨打破世代的循环,戒掉上一代遗传下来的陋习,从内心出发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重新开展属于自己的人生!
关心别人「破地狱,你破咗未 ?」
还需关心自己,「你有没有心中的地狱?」
香港心理衞生会教育及预防委员会召集人、精神科专科医生麦永接医生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