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免费送卡为诱饵一初中生被骗14万元 高价集卡陷阱频现
高价集卡和直播拆卡等现象导致不少未成年人上当受骗。浙江警方曾接到报案,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学生对稀有卡牌的追捧和对网络交易风险的认知不足,以买卖卡牌为诱饵,精心布局诈骗陷阱。
今年6月,杭州市公安局接到一名家长报警,称其银行卡上莫名支出1万多元。经调查发现,原来是10岁的女儿在网上出售“小马宝莉”的卡牌时被骗了1万多元。据杭州市公安局富阳区分局城南派出所民警金晨昊介绍,这名小朋友是在网上刷短视频时看到有人高价收购“小马宝莉”玩具卡牌,随后通过二手交易平台与对方进行交易。骗子发送了一个虚假的客服链接,在客服指导下下载了视频会议软件,并在共享屏幕的情况下被引导进行了支付操作,最终被骗1万多元。
办案民警表示,最近几个月已接到三起通过交易“小马宝莉”卡牌进行诈骗的案件,骗子的手法如出一辙,都是利用高价收购卡牌为诱饵吸引受害者,被骗金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这些案例中的受害人全都是未成年人,他们对玩具卡牌的痴迷以及认知和判断能力较弱,是导致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除了高价收卡,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以“免费送卡”为诱饵进行诈骗。例如,今年6月,杭州市西湖区的一名15岁初中生因听信“免费送卡”,最终被骗14万元。该初中生以查作业的名义向父母借来手机,在对方的指导下进行了50多笔订单的支付,共被骗14万余元。幸好家长及时发现问题并报警,否则损失可能更大。
民警提醒,无论是卡牌交易引发的诈骗还是其他类型的诈骗,过程都有共同点。骗子通常会引导受害者下载远程视频会议软件,并开启屏幕共享,从而获取受害者的手机信息、验证码甚至支付密码,进而实施诈骗。
除了网络诈骗,一些未成年人对集卡痴迷到了上瘾的地步,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此类玩具卡牌。某些卡牌生产商和销售商采用诱导性销售手段,也加剧了孩子们的沉迷。例如,今年暑假期间,浙江温州平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一名家长投诉,称其11岁的孩子在当地三家文具店购买了3000多元的卡牌。商家未联系家长确认消费,导致家长发现后要求退货退款遭到拒绝。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印发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经过调解,商家对未拆封的卡牌退货退款,对已拆封影响二次销售的卡牌退还差价。
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表示,虽然已有相关规定,但许多商家并未按要求进行销售。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容易依赖成瘾。因此,商家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在未成年人购买卡包时与监护人确认。同时,监护人也要做好监护和教育职责,引导未成年人养成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