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的开拓者,回望上汽大众果敢、担当的40年

  2024年,是上汽大众成立40周年,也是中国汽车合资合作模式落地40年的里程碑时刻。作为中外合资合作的先行者之一,40年发展史中,上汽大众不仅实现企业自身的高速、高质发展,更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继而开拓、见证、拉动中国汽车产业不断向上突破,是中德友谊的见证与互信合作的典范。

  回顾1984年,中国发生了太多振奋人心的大事,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也开始腾飞。但反观如今被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产业,尤其是乘用车市场,在当时依旧可以用“荒漠”来形容,中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为0.5辆,汽车对于普通百姓遥不可及……

  1984年10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建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的签字仪式。这也被业内看做是开启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新时代的典范之一。

  40年后回头再看,上汽大众当时迈出的一步,却开创了多个中国汽车产业由0到1的蜕变。

  首先,上汽大众是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商业模式的重要发起者。上汽大众合资的开启,开创了颇具探索性的创新,尤其是50:50的股比模式,合资双方“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几乎是为整个中国汽车合资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结构基础,成为了车企合资合作的样板。

  继而,上汽大众水到渠成推动中国乘用车市场发展,着力搭建起老百姓与汽车接触的桥梁。即使到现在也名气不减的桑塔纳,正是中国市场轿车产品从0到1迈进的代表作之一。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以CDK方式生产的桑塔纳在上海汽车厂下线,这甚至早于上海大众的成立。直至2012年“普桑”正式宣布停产,一代神车终于圆满“落幕”,而这期间由“桑塔纳”这一名称衍生出的桑塔纳2000、桑塔纳3000等车型也都取得出色成绩。此后,迎来彻底换代,全新平台、全新设计、全新动力的全新一代桑塔纳继续发挥光和热,桑塔纳成为一代代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经典。

  上汽大众的入局、桑塔纳项目的推进,更带动了中国汽车高质量生产水平由0到1的演进。上汽大众成立之前,中国汽车市场几乎等同于卡车市场,市面上能见到的汽车,几乎都是卡车、货车、越野车等工具属性极强的产品;没有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线,产品质量也与现在的汽车相距甚远。

  桑塔纳的国产化进程史,几乎就是中国汽车高质量生产发展史。1987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只有2.7%……从仅靠着葫芦吊、锉刀、榔头等工具,加班加点,用一个星期时间手工拼装出了第一辆桑塔纳,到先进的现代化生产线陆续投产……三年时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已升至60.09%;到1996年,其国产化率超过了90%,为我国轿车工业的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生产水平、品质的快速提升,离不开人才的需求。上汽大众在人才引进、培养体系上,同样做出了由0到1的表率。上汽大众创立伊始就同步建设学徒培训中心,引进德国的学徒培训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方管理和技术人员定期去德国进行学习和培训。大众集团前董事长卡尔?哈恩曾说:“从上海大众项目起步时,沃尔夫斯堡(德国大众总部)就没有断过中国人的身影,近30年来,大批的中国人前往大众接受培训或进行学习,持续至今,加快了大众在华合资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桑塔纳在不断迭代中继续释放活力,POLO、帕萨特、途观、朗逸等一款款经典继续奉上,那随着产品的丰富,销售渠道建设自然也要跟上。2000千禧年,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拉开了中国车市现代化营销体系由0到1的布局建设。

  上汽大众成立之初制定分工,上汽大众负责生产和售后,产品由上汽集团总经销,产销分离模式适应当时市场政策、经济,为上汽大众快速上量立下汗马功劳。此后,随着市场环境、需求的变化,产销分离模式展现弊端,上汽大众股东双方再共同组建销售合资公司,上汽大众生产、销售紧密相连,现代化的产销一体营销模式走上台前,更高效地为企业、消费者打造沟通桥梁。当下市场结构再变,上汽大众依旧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以精准的产品定位和丰富多样的营销手段,圈粉年轻用户群体。

  回望过去40年,中国车市规模由31.5万辆壮大至年销超3000万辆,上汽大众40年前果断迈出的这一步,开创了中国车市的多项由0到1的突破创新。